当听到“老板”这个称呼,你马上联想到的是什么?大款、名车、豪宅?如果再问你下面的问题呢?国企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
中国的国企(包括国有控股企业)“老板”一年能挣多少钱?相信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毕竟在这个色彩朦胧的阶层周围界定不清的东西太多了。但他们是国人当中富裕的那一群吗?他们该挣多少钱?
一年能卖掉150多万辆摩托车的中国轻骑集团董事长张家岭一年的收入是4万元人民币;1998年实现82亿元销售收入的海信集团公司总裁周厚健,去年收入3.9万元;洛阳春都集团董事长高凤来说,我的月薪一千多;和高凤来差不多,重庆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的常务副董事长江从寿月薪900多元;同是汽车公司,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应吉年薪6万元,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路法尧是4万元-5万元。相比之下,河南漯河双汇实业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万隆可称“大款”,他1998年的收入是40万元。另外,纵观3月9日以前公布的49家上市公司1998年年报,其中45家公司标明了主要管理人员的薪奉收入。45家公司涉及的董事长和总经理总共70人,去除未在公司领取薪金的16人(主要是公司董事长),从其余54人的年薪可以发现,年薪在两万元以下的有16人,占29.6%;年薪在2万元-3万元的有9人,占16.67%;年薪在3万元-5万元的有16人,占29.6%;年薪在5万元-10万元的有7人占12.96%;年薪在10万元以上的6人,占11.11%。
在这些老总之中,年薪最低的1.2万元,最高的23万元,平均为4.98万元。年薪较高的大多是深圳、福建等南方企业的老总;从行业看多为通讯、计算机软件等高科技领域。同时,年薪高的企业老总相对持有本企业股票也多。
今年两会之前,曾有媒体和研究机构向200家包括国有、民营、三资、高新技术产业等类型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发放问卷,从120份有效回收的问卷看,对国有企业的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认定的关心程度仅次于对非公有制企业的产权保护问题(77%),排在第二位(70%)。实际上,在去年的两会期间,一些企业家代表就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国企老总的收入问题,1998年3月13日的《经济日报》“两会特刊”还专门刊载了代表们的有关发言:“请配置好中国的企业家资源”。
双汇集团老总万隆认为,企业家也是“商品”,也要按质论价,否则,就有可能企业也亡,人也走。
河南宇通客车的老总路法尧认为,国企不能游离于市场经济之外,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健全,同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将下降,因此,经营者的待遇问题需要解决。
“要用资本家的眼光来看资产”,海信集团老总周厚健这样告诉记者。他认为,目前的国企老总待遇不高,一定程度上是靠觉悟支撑,尽管也有一些企业家知识产权入股的精神,但操作性强的执行办法还没有。
本报记者曾在本次政协会议期间向经济学家萧灼基请教:解决国企的产权问题和企业家的待遇问题哪个更重要,更迫切。萧教授认为:产权问题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产权问题的解决是有战略性意义的;年薪制的问题,包括对国有企业负责人实行比较合理的待遇问题是当前比较紧迫的问题。
长期深入研究“公有制经济”中企业家回报问题的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周其仁教授认为,在公有制经济中,企业家直接的利益分享与其承担的巨大责任极不相称。但是,他们往往又能获得全部的企业控制权,也就是说,国有企业首脑直接从企业中获得的利益少,但有可能获得灰色甚至黑色收入。
回顾国企改革,从承包到股份制改造和职工持股,激励和约束机制日渐明朗。尽管问题不少,但办法更多。目前,上海、武汉等地已开始试行了一种被人称为“静悄悄的革命”的“期股十年薪”的激励办法。大致做法就是由企业董事会确定一个期权比例和出资数额,在一定期限内,由购买对象以每年的收益分红抵偿期股,然后转成实股。而购买对象只是对企业资产质量有决定性影响的人物,如董事长、总经理。持了股的老总们也不再是被动的角色,而是对企业有决策权的主体。这样,老总的价值得到了体现,又避免了他们为了今天的利益而牺牲企业和自己的明天。
(摘自《与100名老板对话》(五),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年6月出版,王立鹏、孙虹钢文。)